史威登堡神学著作
2839.“耶和华在山上必看见”表示仁,主规定他们要通过仁得救。这从“山”的含义清楚可知,“山”是指爱和仁(参看795, 796, 1430节)。“耶和华必看见”表示主的规定,或主所规定的,如刚才所述(2837节)。此处论及仁,而非爱,因为仁与爱是有区别的(参看2023节)。至于属灵人通过仁,而非与仁分离之信得救,这一点从圣言中的许多经文明显看出来。关于仁和信,情况是这样:无信之仁不是真正的仁,无仁之信不是信。仁若要存在,信必须存在;信若要存在,仁必须存在。然而,绝对的本质要素是仁,因为信的种子不能种在其它任何土壤中。两者相互和互惠的结合产生天上的婚姻,也就是主的国度。信若不植入仁,就只是纯粹的记忆知识,仅止于记忆,因为内心没有接受它的情感。但当植入仁,也就是生活时,信就变成了聪明和智慧。无信之仁,就是诸如小孩子和正直的外邦人或非基督徒所拥有的那种仁,仅仅是等待信播种于其中的土壤,即便活在肉身时没有播种于其中,到了来世也要播种进去(参看1802, 2280, 2289-2309, 2417, 2589-2604节)。
608.当内呼吸停止时,和现在几乎一样的外呼吸就逐渐取代了它。与外呼吸一同出现的是有声语言或发音,它们成了思维观念的载体。在这个过程中,人的状态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。人们再也无法像以前那样感知事物,取代感知的是一种不同的指示,这种指示可称作良心。它虽与良心很相似,但却是介于感知和现在一些人所熟知的良心之间的一种中间物。一旦思维观念被如此包裹起来,也就是说,被包裹在有声语言里,人们就再也无法像上古之人那样通过内在人被教导,而是通过外在人被教导。因此,上古教会所受的启示被教义取代;这些教义先被外在感官接受,会在记忆中产生物质观念;思维观念能从这些物质观念中得以形成,而他们就通过并照着这些思维观念被教导。因此,随后的这个教会拥有完全不同于上古教会的心理构造。若非主将人类带入这种心理倾向或这种状态,没有人能得救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
目录章节